
你的孩子知道你在做什麼工作嗎?
有次我在等孩子下課時,與其他的同學聊天。我問他們:「請問你的爸爸媽媽在做哪一方面的工作呢?」幾乎所有孩子的回應都是:「不知道。」不是孩子的錯,我相信這應該是大部分台灣家庭長大的孩子會給出的回答。
我們偶爾會和孩子分享工作很累、主管多煩人,要孩子乖乖聽話、好好念書,因為「爸爸媽媽工作很辛苦」。但是,光是口頭上的說教,孩子根本不知道你的工作辛苦到底是多辛苦?實際需要站多久、忍受什麼惱人的事情。
站在兒童財商與親職教育的角度,我想分享三個方向給你,用具體可行的方式,讓孩子跟著你過一天!
認識你的工作
如果時間與工作場合允許,「跟著父母過一天」可以從帶孩子實際跟著你到工作現場開始,讓他在旁邊觀察你是怎麼工作的,空檔再跟他分享平常工作會遇到什麼狀況,以及你的應對方式。
舉例來說,我會帶著孩子一起到公司的出租空間觀察、與客戶洽談諮詢。在孩子能負擔且不影響工作的範圍內,開放讓孩子嘗試看看,比如讓孩子打掃整理辦公室,並給予適量的金錢回饋,孩子會明白「有工作才有收入」的概念。
若工作場域不太方便,也可以透過口頭言語上的描述,盡可能地還原工作環境、碰到的難題與心境轉變。比如請孩子想想看一整天上課都只能站著不能坐下,再告訴他:「媽媽在百貨公司上班,就是得這樣站著一整天銷售商品,所以媽媽回家希望讓雙腳好好放鬆休息。」用引導想像的方式,身歷其境,讓孩子認識並了解你的工作。
孩子知道工作賺錢的不容易後,就能明白所謂辛苦,是哪一方面的辛苦,培養同理心。


▲孩子在商務中心幫忙打掃,賺取收入。
明白家庭收支規劃
同一天下班後,我會打開家庭的收支帳本,帶著孩子一起觀察,家中的收入來自哪裡?又把這些錢花在什麼地方?花了多少呢?
也許會有聲音質疑:「孩子這麼小,怎麼可能看得懂這些帳戶數字?」、「看得懂又怎樣,現在又不會賺錢?」的確,現階段的孩子還沒有收入能力,但請記住,身為父母的我們要做到的是「分享」,不是說教。讓孩子明白家庭支出的目的,絕對不是要給孩子壓力,而是要讓孩子明白日常生活中的水、電、瓦斯等等,都不是白白得來,必須透過付出金錢支出換取,明白之後,孩子才懂得感恩惜福。
「分享」是讓孩子明白家庭中金錢流向,讓孩子參與家庭規劃,明白金錢擁有能夠維護生活必需的價值。進而讓孩子了解:每個人都想要玩樂、過好日子,但這需要受過良好的教育跟學習,並擁有工作和生存能力,才能夠得到想要的自由。
分享彼此心情,聽聽孩子怎麼想
除了實務面向上的觀察與理解,回到生活,我們還可以和孩子彼此交流。問問孩子,在跟著你工作一整天、理解家庭收支之後,有沒有什麼新的想法?
也許孩子會對未來有不同的憧憬;也許孩子會主動提出要幫你按摩小腿;也許孩子下一次會在想買東西的時候,想到這筆支出是爸媽辛苦賺的錢,而主動提出節省一筆消費。
這些都有可能,「分享」是雙向的,而非一昧地輸出。在孩子與我們分享時,需要真誠地傾聽,並給予正向的回饋,無形之中,就建立了良好的親子溝通橋梁。


▲孩子體驗簡易工作內容:剪裁標籤、整理出租房
理解後,學會同理與珍惜
我們小時候總是最討厭聽到大人說「你長大之後就知道了」這句話,同理,我們的孩子也是。以上三個面向,幫助孩子了解你的工作、成為了家庭規劃中的一環,增加孩子財商的同時,也拉近彼此距離。
透過分享,我們在孩子面前展現了寬闊的處世態度,這都是給孩子最好的示範。因為了解,所以孩子能力自然而然地站在你的立場,明白工作的辛勞、家庭運轉的不簡單,在生活與金錢管理上都多想一步,學會同理父母,並珍惜擁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