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孩該窮養還是富養?兩大思維,養出富孩子

重點不是錢,是價值觀

孩子到底該窮養還是富養?面對這個問題,許多爸爸媽媽都不知道該怎麼回答,窮養怕孩子得不到最好的,無法贏在起跑點;富養又怕寵壞孩子,長大可能吃不了苦。

其實,窮養與富養,不僅是物質、金錢上給孩子的多寡,而是父母在生活中,以及言談間、教養行為上,帶給孩子的價值觀。

我認為,物質窮養、精神富養,是可以在二者間取得平衡的思維,我將分享一些生活上就可以做到的方法,幫助各位爸爸媽媽更了解這個觀點。

​物質窮養,懂得珍惜

所謂物質窮養,並不是斤斤計較,什麼都不給孩子,讓孩子過窮困的生活,而是在物質上,給孩子「夠用就好」的觀念,而不是孩子想要就給予他們,教孩子懂得珍惜。

​由儉入奢易,由奢入儉難

就物質層面來說,「由儉入奢易,由奢入簡難」我們都聽過,想要孩子理解萬丈高樓平地起,就不要讓孩子從小就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。現代有很多提款機父母,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,這樣的孩子,長大後難以擁有獨自生活的能力。

因此,培養孩子節儉的觀念,非常重要。社會上許多成功、富裕的企業家,仍過著儉樸的生活——股神巴菲特,明明買得起豪宅,卻選擇繼續住在很久以前買的老房子;臉書創辦人祖克柏,買名車是小事一樁,依然選擇開著安全、舒適的平價車款;IKEA創辦人坎普拉,明明可以買下私人飛機,出國仍堅持搭經濟艙。

這些例子告訴我們,真正的富豪是擁有富人思維、懂得節儉的人,不會在賺大錢時亂花錢,明白「夠用就好」的道理。反觀有些土豪之所以會炫富,財大氣粗地買下豪宅、名車、奢侈品,就是因為他們雖然金錢上不虞匱乏,卻仍有著窮人的腦袋,難以維持財富的累積。

不過,請爸爸媽媽記住,節儉是恰如其分,不是吝嗇、小氣,千萬不要矯枉過正。節儉是懂得分辨需要與想要,教孩子從小就懂得每個人的享樂是有限的,即使手中的錢再多,也不買不必要、不適合自己的東西,讓花出去的每一分錢都發揮最大的效用。

閱讀更多:購物前問兩個問題,帶孩子分辨屬於自己的「需要」與「想要」

 

看到事物的價值,不只是價錢

節儉的背後,是擁有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。

一樣是拿來寫字的鉛筆,可以買100元以上的高級自動鉛筆,也可以買30元的普通鉛筆。有些孩子出於想和朋友比較的心態,會想要選擇前者,但是可以獨立思考的孩子,明白物品的價值,不只是用價錢、數字來定義,還包含物品可以使用的時間限度、舒適度等。最貴的東西不一定是最好的,適合自己的東西,才是最好的。

小至鉛筆,大至房子、車子,培養孩子擁有獨立思考的判斷力,幫助孩子看到事物真正的價值,做出符合自己需求的消費選擇,是達到物質窮養的堅固地基。

閱讀更多:三個方法,一瓶可樂,和孩子一起理解「價格」與「價值」

精神富養,學會感恩

相對於物質,精神教育上,富養是不二法門。這並不代表需要花大錢讓孩子上一堆才藝班、心靈課程,而是在生活中,給孩子精神上的支持與陪伴,為孩子打造一個容許犯錯、健康的成長環境。

培養孩子感恩的心

希望孩子懂得珍惜、節儉,都得從一顆懂得感恩的心出發。

這需要父母以身作則教導孩子,對於擁有的一切,不論是物質的需求,還是他人給予的幫助,都保持著一顆感恩的心,真誠地道出心中的感謝。

爸爸媽媽可以在每天睡前問孩子:「今天最值得感恩的三件事情是什麼呢?」和孩子一起細數,生活中需要感恩他人的每件小事,並寫進感恩日記中。培養一顆懂得感恩的心,讓孩子多看自己所擁有的,少看自己所沒有的,明白知足的人最富有。

學習給予,施比受更有福

知福惜福再造福,懂得感恩的下一步,是帶給孩子分享、給予的價值觀。讓孩子知道金錢除了可以拿來滿足自己的慾望,還可以幫助他人。

生活中,可以從金錢管理上,分出捐獻給公益團體的比例,再帶著孩子參與公益活動,身體力行,讓孩子體會施比受更有福。懂得給予的孩子,將來有能力自己賺錢時,才會懂得回饋社會,成為對社會有幫助的人。

閱讀更多:錢會從提款機裡自己冒出來?從數硬幣開始,帶孩子認識「錢」是什麼!

父母的態度至關重要

以財商角度來說,爸爸媽媽怎麼和孩子談錢、家庭中對待金錢的態度,都默默地影響著孩子的金錢觀。

試想,今天父母總是在孩子面前「喊窮」,灌輸孩子「我們家沒錢,所以買不起」的觀念,甚至時常為了金錢爭吵,孩子就會認為錢最重要,用金錢衡量所有事物的價值,長大後賺了錢也捨不得花,成為守財奴,這樣就算賺再多錢,都還是活在窮人的思考邏輯裡。

我們都想要養出心靈富足、能獨當一面的孩子,不論是物質窮養,還是精神富養,都需要長時間的累積,因此,爸爸媽媽一定要有耐心,與孩子一起健康、豐富地成長。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