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本利得與現金流好難懂?看伊索寓言,跟孩子一起學!認識金錢語言(下)

之前我們介紹了四個基本的金錢語言:收入、支出、資產與負債。今天我們要帶著孩子認識資本利得與現金流。我知道各位爸爸媽媽看到這邊可能會很困惑,這兩個名詞對孩子來說,會不會太難了?

今天我將分享我如何向孩子介紹這兩個金錢語言:從伊索寓言《生金蛋的母雞》這個故事,引導孩子了解資本利得與現金流。

坊間有許多版本,梗概都大同小異,我會以我認為比較好延伸到資本利得與現金流概念的版本,當作睡前故事講給孩子聽,再慢慢跟孩子分享故事背後的寓意。

閱讀更多:資產?負債?兒童理財第一步:認識金錢語言(上)

伊索寓言《生金蛋的母雞》

從前,有一對夫妻,家裡很窮,經常吃不飽、穿不暖。好不容易,他們存了一點錢,買了一隻母雞,這樣之後就有雞蛋可以吃了。

第二天早上,他們發現母雞生了一顆金雞蛋,第三天、第四天……之後每一天,母雞都會生一顆金雞蛋,夫妻倆高興極了,他們就把金雞蛋賣掉,得到許多錢,生活越來越富裕。可是他們卻不滿足,他們覺得母雞一天只生一顆金蛋太慢了,於是,夫妻倆決定把這隻會下金蛋的母雞,拿到市場賣掉,換取更多的金錢。

一開始,夫妻倆的確很開心,不需要再慢慢等母雞生的金雞蛋,不過,一個禮拜之後,他們馬上就把賣掉母雞換來的錢花光光了。沒有了母雞,現在他們也沒有辦法靠賣金蛋賺錢了,夫妻倆又回到了原本貧窮的生活。兩人後悔地說:「我們太貪心了,現在什麼也得不到了。」

賣掉母雞賺的是資本利得

與孩子分享完故事後,可以藉由引導與提問,請孩子想想看,如果這對夫妻沒有把母雞賣掉的話,他們的生活會怎麼樣呢?多數有認真聽故事的孩子,應該都會回答「可以繼續有金蛋!」、「就不會變成像之前那麼窮了!」

此時,我會先問孩子一個問題:「那你覺得母雞是資產還是負債?原因是什麼呢?」已經認識資產與負債的孩子就會辨別,母雞可以讓錢流進口袋,所以母雞是資產。

下一步就是向孩子介紹資本利得,假設今天夫妻倆以30元買下這隻母雞,發現它會下金蛋後,以100元的價格在市場賣出,那100元扣除成本30元,賺到的70元價差,就是「資本利得」。資本利得通常是一次性的交易所得,像故事中賣掉母雞所賺得的錢。

金蛋就是現金流

相對於資本利得,母雞所生下的金蛋,可以穩定地為夫妻帶來現金收入,就是所謂的「現金流」。

我會這麼引導孩子:存在銀行的錢、租給別人的房子,都跟母雞一樣,是一種資產,而銀行給的利息、向房客收取的租金,就像是母雞的金蛋一樣,是可以帶來穩定現金收入的「現金流」。

接著,請孩子想想看:「如果是你的話,你會選擇把母雞留下來,一天就賺一顆金雞蛋的錢?還是把母雞賣掉,就像這對夫妻一樣呢?」

再延續上一段的例子跟孩子分享,如果賣掉一顆金雞蛋可以得到1元,雖然比賣掉母雞得到的70元少,但七十天後,這對夫妻一樣可以得到70元,七十一天後,賺到的錢就比賣掉母雞還要多了。

孩子就會慢慢理解,為了資本利得而投資的人,會把下金蛋的母雞賣給別人;而為了現金流而投資的聰明人,會把母雞留下來,讓母雞持續地生下金雞蛋,帶來現金流。

故事寓意:知足常樂,聰明用錢

其實,我們大人有時也無法區分兩者的差別,以為投資就是不斷地買母雞與賣母雞,而不懂得留下母雞得到新的金雞蛋。因此,從寓言故事理解這兩個金錢語言非常重要,孩子才不會在擁有真正的錢財時,只會等著別人來告訴他們該怎麼做。

​《生金蛋的母雞》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與孩子:知足就會常樂,千萬不能貪心。同時也說明了聰明運用錢財的重要,千萬不要被一時的貪念蒙蔽了雙眼,做出會後悔的選擇。

返回頂端